|
拒绝刻板印象,现在的草原畜牧业真的不一样了!牛羊“出差”,你见过吗? 每年冬季来临前 青海的一些牧民就会带着自家的牛羊 跨过巍峨连绵的祁连山脉 到山北的河西走廊“出差”几个月 其实 这都是因为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放牧牛羊 饲草料季节分配不稳定 从而导致“冬瘦春死” 继而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 青海牧民便在冬季 来到甘肃的秸秆地里借牧 打开思路搞养殖 每年10月,祁连山以南的牛羊“顾客”们便陆续奔赴河西走廊,在这里大片的玉米秸秆地中度过一个满足的冬天,直到次年3-4月,再膘肥体壮地离开。 “这是近年来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创新发展的‘异地借牧’模式。”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随着“异地借牧”模式的发展,两地草原畜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转型、农牧增收、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新路子。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借牧,羊群仔畜成活率从90%提升至99%,牛羊养殖成本减少27%,平均每个羊单位新增纯收入68元,借牧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农区农田租赁每亩可多增收160元以上。同时,季节性转场放牧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场压力,助力草原生态修复。 “异地借牧”是青甘两省共同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优秀答卷。而甘肃这样一个半农半牧的省份,则给出了另一份答卷——“牧繁农育”。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这样的高寒牧区,牛羊总存在“一年养半年长”的现象,为了打破这种“靠天吃饭”的困局,天祝县推出了“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模式,通过优化养殖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让草原畜牧业焕发新的活力。 “最主要的是因地制宜,在牧业比重较大的乡镇,推广‘牧区繁育’养殖模式;在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推广‘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这种接力养殖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牛羊的生长速度,提高出栏率。”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祁万祯说,通过优化种群结构,能繁母羊占比达到80%以上,肉羔生产周期从原来的6-7个月缩短至3-4个月,实现了四季均衡出栏。 想尽办法增粮草 “饲草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通过草食动物将其转化为肉奶,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看来,在大食物观视角下,种饲草就等于种粮食。 因此,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必须将提升优质饲草生产能力、保障饲草供给作为重要内容。 优质饲草从哪儿来? 一方面,可以改良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原,实施合理放牧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低产田和盐碱地、滩涂等边际土地种植优质饲草。 宁夏盐池县充分挖掘乡土牧草资源,利用人工种草修复退化草原,既改善了草原生态,又提高了饲草产量。2024年,该县种植饲草65.7万亩,有效保障了全县120万只肉羊的饲草供给。青海省通过深入开展盐碱地开发利用研究,盐碱地苜蓿饲草实现了一年三收,苜蓿青干草产量从每亩24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全省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23.62万亩,鲜草产量达509.65万吨。 甘肃省山丹马场万亩饲草基地正在收获优质燕麦。王超 王旭辉 摄 冬季,是牧民最难捱的季节,特别是雨雪多的年份,牧民们最怕大雪堆积把牛棚和饲草棚压塌。 “现在咱不怕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专门给了资金,让咱们修建标准化牛舍和饲草库,还建立了‘旗、苏木镇、嘎查’三级饲草储备体系,就是为了防范这样的突发情况发生。”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呼德尔纳琴说。 据介绍,西乌珠穆沁旗建设了2处旗级、6处苏木镇级和7处嘎查级的饲草储备基地,规范构建了“种植、收贮、加工、配送”全链条饲草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旗应急饲草年储备能力达到5万吨,可以满足100万羊单位一个月的应急饲草需求。 随着各项目县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的建设,牛羊等牲畜也逐渐摆脱“冬瘦春死”的困局。四川省色达县冬春季节牲畜掉膘率从25%降低到10%,死亡率从7.2%降低到1.26%,牛羊出栏率提升10%以上,养殖户生产效益大幅提升。 团结一致兴产业 今年6月底,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上人群熙熙攘攘,在“六月六”传统民族赛马大会期间,全县第七届机械剪羊毛技能大比武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只见参赛选手们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抓羊、剪毛、整理羊毛、打包、做标记等一系列工序,娴熟的技能引起了阵阵欢呼。 如今,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机械剪羊毛技术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机械剪毛手也越来越多,仅天祝县目前就有1800多名专业机械剪毛手,剪毛机2100多台,每年机械剪毛羊160余万只,部分村组机剪率达到了100%,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部分优秀的剪毛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立了机械化剪毛服务组织,在省内外进行剪羊毛服务。目前,天祝县共有20余支机械化剪毛服务队,每年剪毛服务收入能达1400多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剪羊毛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冷配服务队等一系列第三方服务队伍不断涌现,牧民们也逐渐意识到只有全产业链的人团结协作,才能让牛羊长得膘肥体壮,走向更大的市场。 就这一点来说,宁夏盐池县可谓是给出了高分答卷。近年来,盐池县实施了天然草原保护修复及利用、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建设、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和加工流通体系,推动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现代畜牧业有机融合,为盐池滩羊走红全国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盐池县主动迎合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改造提升精深加工工艺设备,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类,开发出了法式羊排、蝴蝶排、碗蒸羊羔肉等系列产品136种,让滩羊肉有更多被选择的可能。 现在,全国开设的滩羊肉销售门店达226家,产品入驻50多个大中城市415家连锁超市和餐饮企业,年实现销售额16亿元,“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到了128.13亿元。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下,盐池滩羊带动了8000余户养羊户,使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产业兴、品牌靓、农民富。 牧旅融合富百姓 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的大火,也带火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旅游经济。作为阿勒泰地区的畜牧大县,当大批游客涌入,布尔津县如何平衡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畜牧业如何兼顾? 为了实现草原畜牧业和全域旅游的有机结合,布尔津县充分挖掘主要公路沿线生态草场资源的旅游观光功能作用,在玉什塔斯片区、通克片区、阿克库亚恩片区、布喀公路旅游沿线的夏牧场建设草原生态牧场,带动牧民组建合作社、家庭牧场,发展牧文旅产业。 “几年前,县里打造生态牧场,我便开了这家牧家乐,由政府统一建毡房,配套了公共厕所、电、水、暖、排水等基础设施,即使下大雪,游客们也无后顾之忧,能尽情享受雪后风光。”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克孜勒托盖村牧民特辽别克说,他家牧家乐所在的铁尔沙汗生态牧场如今植被丰茂,牛羊定量放牧,美丽的草原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特辽别克一家每年牧家乐也能有10多万元收入。 至于家里的牛羊,特辽别克则交给了职业代牧人进行代牧。 “职业代牧人就是专业从事代牧服务的牧民,我们以行政村承包的天然草场为单位,从每5-10户牧民中选出1名作为职业代牧人,经过培训审核,合格后发放‘职业代牧人’证书。职业代牧人持证上岗,为牧民提供饲养、防疫、转场等一系列服务。”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布尔津县开始大力推广职业代牧人制度,推动传统游牧方式向职业化、规范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现如今,布尔津县968户牧民实现持证上岗,5个月的短期代牧结束后,职业代牧人人均代牧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上山放牧户数量由4150户减少到现在的1400余户,2750余户近1万名牧民通过参与餐饮行业、经营民宿农家乐、骑乘马租赁等多渠道转移增收,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转自:农民日报 |